于星河璀璨处谱写中国故事

浩瀚文明如星河奔涌,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智慧与温度熠熠生辉。从《论语》的“有朋自远方来”到王勃的“海内存知己”,中国故事始终传递着开放与包容的胸怀。而今,这份情怀不再局限于一方讲台,而是随着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的脚步,跨越山海,点亮更多心灵的星火。  

每一个汉字背后,都是五千年文明的温度;每一次对话,都在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。站在文明交流的星河之中,我们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,更是历史的执笔人。在蒙古的苍茫大地上,我以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的身份,用汉语搭建文明的桥梁。

初到蒙古时,冰冷刺骨的寒风、陌生的西里尔字母和截然不同的生活习惯,让我对接下来的日子充满忐忑。我甚至担心,自己会不会成为在乌兰巴托的一个孤独的异乡人。

幸好,在一次汉语课上,有一张小小的作业纸,打消了我的担忧。

我发给每人一张作业纸,给他们听写学过的汉语词汇。收上来时,一张特别的作业纸让我心头一热,上面写着“老师谢谢”,旁边还画着一个憨态可掬的笑脸。我忍不住在这份作业上画了个更大的笑脸,写下“不客气”。后来在路过他的座位旁时,竟发现他将这张纸小心翼翼地夹在扉页,像珍藏一份特别的礼物。

(图一:写满感动的小纸条)

作业纸是我和学生们心照不宣的“秘密花园”。内敛的天一会因为作业完成得不好在作业纸的角落画哭泣的脸,写着“汉语很难,但是我爱汉语”。活泼的苏苏总爱用彩色贴纸装饰作业,像在举办纸上的那达慕盛会。调皮的孙悟空同学,会在他的作业纸上写着100分或者画上点赞的表情。幽默的金刚同学,总是指着他写的汉字问我:“老师,你觉得我的汉字漂亮吗?”批改作业时,我也会对学生的话进行回复,表扬他们的进步,指出作业的不足。

时间一晃到了期末,最后一节课的铃声响起,教室里回荡着学生们用中文合唱的《朋友》,而我也用蒙语唱着《乌兰巴托的夜》。歌声交织在夏日的暖阳里,充满着幸福、感动和不舍的气息。当我在收拾教具准备下课时,学生递上来一叠小纸条,那是他们用稚嫩的汉字写下的心声。

“非常感谢老师,我会学好中文的”。

“谢谢老师教会了我很多东西,希望以后再见到你”。

其中一张让我一下子红了眼眶:“老师,我们会非常想念您。希望您能回来,继续给我们上课。您非常慷慨,总是帮助我们。希望您在蒙古过得愉快。”

我一张张读着,指尖触碰到的不仅是纸张的温度,更是一颗颗真诚的心。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,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灌输,而是双向的馈赠——我教会他们汉语的平仄韵律,而他们也教会我:文化的交融可以如此纯粹而动人。

教育没有国界,真诚的心意总能跨越语言的藩篱。当蒙古学生用汉字写下对中华文化的喜爱时,他们拥抱的不仅是一门语言,更是语言背后那个正在向他们敞开怀抱的文明古国。而那一张张承载着真情的小纸条,就是讲好中国故事最动人的注脚。

(图二:中国文化课——太极)         (图三:中国文化课——剪纸)

终有一天,这些学生会离开校园,步入社会,或许会成为翻译官、商人、学者,又或许只是普通的工作者。但无论走到哪里,他们记忆里的汉语课堂,都会成为中蒙文化长河中的一颗星辰——微小,却坚定地闪烁着光芒。而我,何其有幸,曾在这片星河璀璨处,与他们共同书写过一段关于中国、关于友谊、关于文明互鉴的温暖故事。

当今世界,偏见与隔阂仍未消散。而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就像一群“摘星人”,摘下中华文明星河中的智慧之星,轻轻放在异国学子的掌心。当巴基斯坦学生用中文讨论“一带一路”的共赢理念,当埃及青年用微信和中国伙伴合诵《尼罗河上的月光》,当蒙古学生用中文唱着《朋友》,这些微光终将汇成璀璨星河。这不仅是语言的传播,更是在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最深层的理解基础。

 

(图四:结课合影)

站在蒙古高原的星空下,我常想起张骞出使西域的驼铃、郑和下西洋的帆影。今天,我们以中文为舟,延续着文明交流的千年史诗。每一个志愿者的课堂,都是文明长河中的一朵浪花;每一名学懂中文的外国青年,都将成为未来世界的文化使者。当不同文明在语言中相遇,人类精神的星河,必将更加壮丽辉煌。

(西南科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2024级研究生邱兴旺)

上一篇:七夕爱在宇宙中心 | 落日情歌,星光市集,浪漫礼遇全城绽放 下一篇:返回列表
标签:
分享到:

相关文章

    最新文章
    热门
    最新推荐